「溝通」(communication):受測者自己認為跟依戀對象言語或行為的品質或程度;
「信任」(trust):受測者自己認為跟依戀對象互相了解、關心、信任的程度;
「疏離」(alienation):受測者對於依戀對象生氣,自己所體會到與依戀對象的情感孤立、疏遠程度。(孫育智,民93)
以下藉由學者Ainsworth, Blehar, Waters & Wall(1978)所採用陌生情境(strange situation)實驗分類出的依戀類型做一一介紹:
安全型依戀
(Secure attachment)
|
此類型的小孩在母親離開時並不會難過,當她返回時會尋求互動。有些小孩對母親的反應很平靜、平緩,因為他們知道母親過一會兒就回來,所以繼續玩玩具,另一些小孩尋求肢體接觸,還有一些小孩在觀察期間只想著母親,當她離開時表現強烈難過。此類型占大多數。
|
抵抗型依戀
(Resistant-attachment)
/焦慮型依戀
(Anxiety-attachment)
|
或稱矛盾型依戀、焦慮型依戀。如果小孩在媽媽返回時表現出抗拒,則歸之。他們可能哭著求擁抱,又生氣地扭動身子想要離開母親,有些小孩反應則非常消極,雖然哭著找媽媽,但卻不會爬向她,接近時又抗拒。
根據一些心理學家(Holmes, J., 2011) 的研究發現此類型的小孩的母親/主要照顧者特性為:照顧能力差、不懂得如何滿足小孩的需要、行為不一致。
|
逃避型依戀
(Avoidant-attachment)
|
此類型的小孩會迴避和忽視主要照顧者的存在,有些小孩則完全忽略她,有些表現出互動與逃避交織的動機。當媽媽在房間裡的時候,逃避型的小孩很少注意到她,當她離開時也鮮少出現難過的情緒。若他們真的很難過,媽媽或其他人可以很容易安慰他們。
逃避型小孩的母親/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缺發耐心、負面情緒、不了解對小孩該如何處理、並拒絕身體接觸等反應。逃避依戀的小孩表現出退縮、孤立、對學習沒興趣、缺乏動機。也不易交朋友。
|
紊亂型依戀
(Disorganized attachment)
|
此類型的小孩沒有固定連貫的反應方式。可能出現矛盾的行為或逃避。舉例來說,他們可能會接近媽媽,但不一定會正眼注視她,接近媽媽時又逃避凝視,也可能突然放聲大哭。有些孩子迷惘、情緒平淡或看起來很憂鬱。受到雙親虐待的小孩很可能落在此類。
|
因為父母與同儕依附量表中「溝通」是與依戀對象的相互言語行為的關係,故比較類似於四種依戀類型中有相互互動的性質中的「安全型」及「不安全型(焦慮型)」;「信任」是與依戀對象的互相了解關心與信任,也是屬於受測者與依戀的相互關係,故也歸類於「安全型」及「不安全型(焦慮型)」;「疏離」則是說對於依戀對象感到無助、疏遠的過程,因此比較像依戀類型中的「不安全型依戀(逃避型、紊亂型)」,由於紊亂型的受測者行為較無一定規律,不過也含有矛盾或逃離的行為,因此也歸於「疏離」中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